摘要:耀州城全貌 耀州城虽小,但是布局规整,大街与小巷彼此接应,并行不悖;连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一条条小巷,就像静脉血管一样,承担着交通分流、统筹聚合的基础功能,也承载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琐碎,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在这里,你能看到古旧的建筑,鲜活的脸...
耀州城全貌
耀州城虽小,但是布局规整,大街与小巷彼此接应,并行不悖;连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一条条小巷,就像静脉血管一样,承担着交通分流、统筹聚合的基础功能,也承载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琐碎,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在这里,你能看到古旧的建筑,鲜活的脸庞,也正是这样的地方,藏着一座城市的灵魂。
这些小巷在耀州人的口语中被叫做“巷子(hang zi)”,从南到北有城隍庙巷、花园巷、东安巷、新民巷、学古路,从西向东有渠岸巷、里仁巷、解放巷,这几条是大巷子,在城西南和东南片区还分布着大量如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巷子,比如民权北巷,南火一巷,很多小巷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在我的记忆中,曾经有一条只能容纳一人侧身通过的窄巷,位置就在今天全季酒店附近,如果有人先走进来,外面的人只能稍等片刻,等他出来之后再通过。
耀州城里到底有多少巷子,我没有做专门的统计,但是如果把能叫上名字的,和叫不上名字的,大大小小,长短宽窄各异的巷子聚在一起,恐怕百余条还是有的。
正如开篇所说,巷子离大街很近,但又并行不悖,并且自有一套运行和相处的规矩。出门左拐买个小东西很方便,街坊四邻有什么事情需要交流直接串门子就行,聊聊最近的菜价,撺掇晚上的牌局。在不远的过去,巷子里还能听到很多小贩的叫卖声,骑着三轮车卖豆腐、卖凉粉的,收破烂的,卖刀片的,卖甑糕的,扛着一条板凳磨剪子戗菜刀的,爆米花的,修脸盆焊簸箕的,卖卫生纸的。一大早,哪家主人刚起床,生起炉子正准备做饭,听到门口卖东西的来了,只需喊一声:“等一下!”,那叫卖的自会停住,等待顾客上门。不一会儿,炊烟四起,整条巷子都回响着悠远的叫卖声,飘荡着炒辣子的香味,一天的柴米油盐就此开始,一副市井生活的悠长画卷就此展开。
由于大家从小就住在巷子里,有的老房子甚至住了好几辈人,彼此再也熟悉不过,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不用隆重通知,只需一个电话,或者叫喊一声,四处的邻居都会撵着赶着来帮忙。今天你家儿子结婚,嫂子阿姨大姐姐们忙着在后厨烧水做饭,叔伯哥哥们在前厅,和来往的客人们端茶递烟,忙着寒暄;明天他家父母去世,大家又早早赶来吊唁,搭棚的搭棚,写挽联的写挽联,布置灵堂的布置灵堂,一个红事或者白事就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顺利过完。赶上哪天手头紧了,想让街坊帮忙倒个手、救个急,只要拿点小礼品,拿上好烟坐在一起商量一下,只要数额不是太大,这事基本也就成了。
住在巷子里的人,很珍视这种气氛,习惯于这种邻里相处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都不愿意挪窝,就算时代好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给儿女添置了新的单元房,自己也很难从那朴素的小院里搬出来。那一碗焦香油润的玉米珍稀饭,那一坛腌了一个冬季的红萝卜雪里红,那一碗滋滋往外窜油光的油泼面,是对于饮食最好的期待;而生活的便利,幽静简单的环境,相对较低的起居成本,则是耀州的巷子对他们最好的回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耀州人,我喜爱耀州的小巷,那里藏着每一个遥远的晨昏,藏着我的童年时光。这家房子拆了,那家盖新房了;很多人在这里生活着,又离开了,有老人逝去,有新生命降生。二十年的时间,我从青涩少年步入而立,不变的是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是对这里一街一景的无比怀念。现在,如果你哪天抽出空来在耀州的巷子里走一走、转一转,没准还能碰到老式爆米花机发出的那一声骇人的“砰!”,还能看到颓唐中透露着桀骜的明清古宅,还能看到每家每户门口晾晒的花花绿绿的小孩衣裳。请你放慢脚步,感受那幽静、怡然自得的氛围,去老舍故居、于右任故居,鹞子高三武馆看看,了解这里的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去更深的、曲径通幽的小巷,看那老式门窗,篱笆花墙,聆听自己的脚步声和内心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