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8:45:39 | 浏览:3253
消息来源:宜君教育
铜川李行安发布
转角楼来自宜君教育00:0012:38
高原茫茫,林海苍苍,黄土绿风,万千气象,青山龙腾,渭北绿色屏障。这是说哪儿?
这里有二千三百多年前的世界文化遗产战国魏长城;有风景如画的福地湖;有号称中国最早的军事学院鬼谷子讲学的云梦山;有被誉为上帝指纹的旱作哭泉梯田;有中国四大爱情故事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相必你这下知道了吧,她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一座山城宜君。
宜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宜君“负北塞,阻环庆”。地当要冲,典故颇多。然而在宜君人们的记忆中,在县城有一处难以忘却的风景——转角楼。
转角楼是那年那月修建的,那年那月拆迁的,我是不太清楚。我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和详实的文字记载。
记忆深处:转角楼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六角楼。
从外观看像个亭子,不是很高,只有一层。有两道门,里面有柜台,卖日用百货。
转角楼位于县城的中心地带,如果在现在看来,应该是在文化馆门前这个位置。
如果当年站在上城(龟山)俯瞰,210国道从北到南给宜君老城划了一撇,那么县城南街便是那个厚重的一纳,这一撇一纳宜君应该是人字形街道,而转角楼恰好在人字一撇一纳的交汇处。应属宜君最繁华的地段。
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说:今天到宜君跟会(赶集)去,转角楼那里跟会的人多的很,卖啥的都有,其实眼巴巴的盯着大人们的㡌㡌(念maomao口袋),想的是那一把甜的不能再甜的洋糖;有时候也听大人们给年轻人说,明天把自行车骑上,把你对象带上,去宜君,就到转角楼那一块把订婚或者是结婚的衣服买下,结婚需要的东西在转角楼附近找,都能买下。在我儿时就觉得转角楼是一个有洋糖、好奇和向往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在宜君职中读书,才有幸近距离目睹了这个打小就神往的地方。
转角楼东边县医院,医院面前有一排门面房,有十几户做生意的,什么小百货店,烟酒茶叶,日用百货齐全。南边是通往县城的街道,从公安局、武装部、县委县政府、百货公司、一直到药厂。转角楼的西边背靠着上城,也就是现在龟山,有一排房,是宜君百货公司第二门市,里面有卖布匹和衣服的,难怪那个年代,年轻人结婚买衣服在转角楼,想也是这个地方吧。北边是穿过210国道,有国营旅社,车站,粮食局,城关镇,文化馆、县一中,教育局一直到电力局。最有记忆的是粮食局饭店,学生年代,偶尔来吃一次炒面,饥肠辘辘的来,一碗面条吃得舒坦,吃的荡气回肠,眼睛眯着,再喝几口面汤,麻眼的跟上了花椒树一样。
转角楼周围平时也有一些做小生意的,有卖水果的,像杏子、西瓜、苹果、核桃、柿子。这些都是乡下人自家的瓜果,拿来变卖一点零花钱,补贴家用,买个油盐酱醋。
说到转角楼这,宜君人肯定不会忘记一个补鞋人,长年累月都在这里修修补补,补补鞋,给皮鞋钉个掌,换个拉锁,别看他身材不高,干活认真,修补的鞋让顾客满意,一块二块钱的事,补鞋机哒哒几下,手锤咣当几下,麻利,修补完美。他人也随和,人们也喜欢他,也随口叫他‘大个子’,他也不介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的,这话不假。转角楼并不雄伟壮观,但地理位置好,在那个年代,是宜君的一个代名词。尤其是210国道的穿越而过,南来北往的人们,只要到了宜君,在班车上喊:“师傅,到转角楼了停一下”。售票员:“宜君转角楼到了,到宜君的人准备下车”。
那个年代,铜川的一运司、二运司、青年车场,宜君的运输公司,什么的解放牌,东方牌,黄航、日野车,真是车水马龙,一个跟着一个屁股,有时候堵车了,几个小商贩,站在车旁大喊大叫:“麻花瓜子方便面,高澄饮料熟鸡蛋,师傅要吗?”。一年又一年,车队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从转角楼身边经过,转角楼也是宜君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转角楼是宜君的人市,南来北往的搭车的;乡下人进城办事的;有事没事闲逛的;城里没事胡谝的。只要到了转角楼,电力局那边的事,嘴一张,风一吹,南头药厂那边的人都知道,南头谁家的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在转角楼谝了一句,电力局那边的人都传开了。天南海北的事都知道。
到了转角楼,用心观察,你便知道宜君东原人和西山人,东原人,发油一喷,头发梳展,喇叭裤一穿,上衣口袋别支钢笔,一双出门才敢穿的皮鞋,鞋油打的油光锃亮,像是非是,反正文质彬彬的模样。这个商店出,那个门市进,蛇皮袋子,装着需要的日用品。饭是肯定不会在县城吃,坐着不掏钱的小四轮拖拉机,一溜烟跑回家。西山人,留个大背头,穿衣不是很讲究,手里提个皮包,进了城,二话不说,约几个朋友,找个馆子(饭店),老虎杠子,五魁首,喝他个一醉方休。“哥,矿上最近情况咋样?”“煤最近涨价了,工资高,也按时发”。“明年咱们合伙开个矿”。“喝酒,喝酒”。“行么,想干咱就干么”。“老板再拿几瓶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