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早晨,在宜君的休闲文化广场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搀扶着一名女孩在缓慢地行走,虽然锻炼的过程很艰难,但是爷爷的眼睛里还是写满了希望。这位爷爷名叫杨三让,今年已经77岁了,被搀扶的女孩是他的孙女,今年16岁。16岁的年...
每天早晨,在宜君的休闲文化广场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搀扶着一名女孩在缓慢地行走,虽然锻炼的过程很艰难,但是爷爷的眼睛里还是写满了希望。这位爷爷名叫杨三让,今年已经77岁了,被搀扶的女孩是他的孙女,今年16岁。16岁的年纪正是该在课堂里学习的年纪,可因为脑瘫,她只能这样日复一日地接受康复训练。
杨三让告诉记者,孙女从一出生就有问题,别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哇哇大哭,但是他的孙女怎么弄都哭不出来。之后,他们辗转于各大医院,从宜君到铜川,从铜川到西安,再从西安到北京。经过一年的诊断,最终得出了孙女患有共济失调型脑瘫结论。这个结果让杨三让一家人都如同遭遇晴天霹雳,他们不愿意相信这个结论,但孙女的发育现状又让他们不得不相信。
在这之后,儿媳离婚回了娘家,儿子还需要种地务农来补贴家用,照顾孙女的重任就压到了爷爷杨三让和奶奶田存艾的身上。杨三让说:“我父亲在我2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撑起整个家庭,然后又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养大,直到他们结婚生子,到了2006年该退休了又要开始照顾孙女。”杨三让说本来自己的退休金可以让老两口的日子过得不那么拮据,有时也会羡慕其他的同事可以在退休后游山玩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不会羡慕太久,因为他的心思完全在孙女身上,已经无暇去想其他的事。现如今,杨三让唯一的爱好就是照顾孙女之余在家练练毛笔字。
对于脑瘫患者家庭而言,确诊只是刚刚开始,随后的康复是一个艰巨、漫长的终身过程。就如同无数个脑瘫患者家庭一样,杨三让带领孙女跑遍了各大医院,见识过无数神医,尝试过各种偏方。田存艾说:“有时候带她做治疗,要用那么长的针把药打到肌肉里面,她在里面疼得哇哇哭,我在外面也是心疼得流眼泪。”杨三让有一个小本,上面写满了医生的联系方式、诊断意见。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背后是一位老人带着他的孙女翻山涉水求医问药的记录,更是一位老人长达16年的坚持与爱。
杨三让的坚持落实在行动上并非易事。孙女的手脚不灵活,穿衣、吃饭、洗澡、如厕都需要爷爷奶奶亲自打理。由于孙女几乎不会说话,无法像常人一样交流,更加加重了他们照料的难度。杨三让告诉记者:“有时孙女会发脾气,一直闹,我胳膊上的牙齿印就是她咬的,刚开始也会生气,后来也想通了,孙女只是不会表达她的情绪,没必要跟她置气。”
从2008年开始,杨三让每年带着孙女去西安接受康复治疗,每次三个月,需要花费两万多块钱,要是攒的钱多了能一年去两次,攒的钱少了就一年去一次。直到2019年,杨三让和田存艾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只能在村里给孙女做康复训练。因为县城里健身器材多,广场也大,对孙女的身体训练有好处,2021年他们又在县城租了个条件简陋的小房子,方便孙女康复训练。杨三让说:“县城里好心人很多,每次出去都有人帮我们拿助行器,跟我们聊天,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
谈及未来,杨三让最希望的就是孙女能自己照顾自己,能自己吃饭,能自己穿衣服。“只要我和她奶奶在一天,我们就会照顾她一天。”杨三让坚定地说道。
记者:武朝旭
编辑:王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