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刚一停,专家们就来查看大棚受损情况,指导我们如何加固棚体、防治病虫害,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10月18日,正在设施大棚内忙碌的菜农王益风告诉记者,她正在按照专家的要求排涝除湿,抓紧采摘西红柿。王益风是铜川市印台区广阳村人,她口中的专家...
“雨刚一停,专家们就来查看大棚受损情况,指导我们如何加固棚体、防治病虫害,尽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10月18日,正在设施大棚内忙碌的菜农王益风告诉记者,她正在按照专家的要求排涝除湿,抓紧采摘西红柿。
王益风是铜川市印台区广阳村人,她口中的专家是印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骨干。近年来,印台区以党建为抓手,在全区创新推行“人才+”行动,通过“人才+政策”“人才+技术”“人才+项目”等措施,破难点、补弱项,打通服务发展路径,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点对点
推进“人才+”精准服务
最近一段时间,吉祥春农民专业合作社鸡舍前正在修路,印台区农业农村局畜牧股股长张晶没事就来看看。
“眼看存栏5万羽的蛋鸡项目就要投产了,不能因为路的问题,影响鸡蛋‘出村进城’。”张晶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畜牧技术推广、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在做好技术把关的同时,还会对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给予指导。
今年,在张晶的建议和帮助下,吉祥春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以往的养殖模式,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鸡舍1栋,目前已投入运营。
“现在这个鸡舍,存栏量大,管理省时省力,产蛋率也提高了。”提起新建的鸡舍,吉祥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震一脸笑容。
在印台区,像张晶这样“点对点”服务乡村的人才不在少数。该区围绕基层企业、群众发展需要,整合农业、果业、教育等领域技术人才,深入基层一线与企业、群众结成“亲戚”,点对点开展精准服务。同时,围绕重点产业成立人才服务工作专班,蹲点调研、“量身定制”解决企业发展困难。
引留用
涵养人才发展生态
近年来,印台区通过区内储备、区外引进、就地培育的方式,先后引进设施农业、中医药等各类专业人才52人。并将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学生等76名优秀青年纳入人才库,通过育苗、墩苗、壮苗、出苗等措施,助力后备人才逐渐成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接班人和主力军。
“我们不断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中基层优秀人才比例,畅通人才职称评聘通道,坚持评选区级优秀拔尖人才,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印台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印台区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促进优质项目落地。
2015年12月,退休后的刘春菊来到印台区,在印台街道刘村创立了铜川市森海果业有限公司,主要以西洋梨研究开发和种植销售为主。
如今,350余亩西洋梨已进入盛果期,在苏州等地设有水果直营店。同时,公司于2018年5月挂牌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西洋梨西北地区实验园、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梨子平台专题服务基地。
“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多亏区上的支持。”刘春菊说,公司自成立以来,印台区给予多方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去年,西洋梨开始上市,区上就帮我们联系销路,打通了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在这发展,我们放心,也安心。”
传帮带
激活人才“源头活水”
雨过天晴,印台区红土镇冯家塬村一派繁忙景象,果园里的果农忙着采摘、挑拣、装车。
“今年阴雨天气多,苹果采收时间延迟,但水量更足、口感更好了。采摘完后,首要任务就是除草、防治病虫害。”冯家塬村果业技术员杨占全说。
有着30余年苹果种植经验的杨占全,是由村上推荐、区镇考核审定的“百优”果业技术员。全区现在像他这样从果农变身“土专家”的果业技术员有100余人。
近年来,印台区大力实施“帮带培育”工程,建立了以区级农业专家、“百优”果业技术员、中高级职业农民、种养大户、高级技师为主体的农业专家人才库,通过开通“农技110”服务热线、果业服务“大篷车”和举办“田间学堂”等方式,让每个果农都能成为技术能手。
“每年按照农时进行培训,区级层面先组织人员对镇、村技术员系统培训,再由镇、村技术员对各村技术骨干和果农现场示范操作培训。”印台区园艺工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陈善美说。
记者从印台区委组织部了解到,今年该区通过“人才+”行动先后解决生产经营难、科研项目少等实际问题200余个,打造设施蔬菜、移动大棚等村企实施点16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45万余人次,辐射果园10万余亩。(陕西日报记者 刘居星 通讯员 姚重军)